发布者:马学兰 所属单位:海东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20-11-15 浏览数( -) 【举报】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说课稿
我的说课课题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三节《地球运动》的重要内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在本章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指导意义。而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引起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又是本书第二章第一节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因而本节课的学习是今后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同时也是考点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②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③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②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初中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是基于初二已结束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球的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很少,再加之本节课的内容过于抽象、理论,且学生还未涉及立体几何的认识。因此,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困难。但是,本课之前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具备了一些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本节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本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突破方式:案例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计算 课堂巩固练习)
依据学生学情及教学重点,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突破方式:模拟演示 小组合作绘图 )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学情,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又利于突破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播放、材料展示;另外借助地球仪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也为后面的课堂小组讨论助力;还采用了板图和板书的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直观化。
五.说学法
结合学情、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学情和教师教法,确定的学法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学会梳理教材,对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模拟演练,通过动手演练,更好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等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一起分析,合作交流。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向课堂要质量,即形成“高效课堂”的理念,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每分每秒都十分珍贵,教学环节的严密、紧凑对落实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流程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
操作 | 结果 | 探究 | 效果 | ||
导入 | 视频播放 | 1、#魔性影子步# 2、生活实例“朋友买房” | 学生观看 | 通过观看最火视频及讲述生活实例,增加课堂亲近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 |
过渡 | 板图讲授 | 概述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基本概况 | 学生倾听 | 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基本概况及二者区别 | |
分组计算 | PPT展示 | 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提供平安区纬度 | 分组计算二分二至日时平安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 使学生通过动手计算直观的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试着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 |
模拟演示 | 教具模拟 | 进一步验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 学生观察 | 通过观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 |
导学案学习 | 展示“导学案” | 培养学生分析图示的能力 | 学生讨论完成 | 通过导学案的完成,培养学生读图总结的能力,自行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 |
课堂练习 | PPT展示 | 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 学生答题 | 查漏补缺,检测知识 | |
小组 讨论 | 展示拍摄的电线杆影子的日变化图和学校教学楼楼层图及热水器安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 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小组合作讨论 | 通过小组学习,理解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楼间距计算和热水器安装角度等实际应用问题 | |
课标解读与总结 |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 | 说明本节课学生需掌握的重点 | 学生倾听并作标记 | 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
布置 作业 | 作业——填充图册:(能力训练4、5、6 总结提升2) |
本节课知识点间的逻辑性强,为了达到目标,落实学法,对学习内容采用框架式罗列,图文结合,简单明了,逻辑性突出 。具体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