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高中语文6班

发布者:胡小冰     所属单位: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27    浏览数:0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胡小冰 已在 2016-07-27 08:23 推荐!

发布者:汪爱新     所属单位: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23    浏览数:4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上课应当有着仪式感

胡小冰 已在 2016-07-20 09:40 推荐!

发布者:张亚民     所属单位: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7    浏览数:5

上课应当有着仪式感,尤其是语文课。

首先想到陈寅恪。陈先生每次上课,都是先在黑板上写好要讲的重点,然后来到椅子上,闭着眼睛等待着上课。他也听学生朗读课文,哪怕读错了一个字,都必须停下来重读,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他的耳朵,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长在他心里一样。19441212日清晨,成都雾浓阴冷,陈先生突然眼前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女儿赶紧通知学生今天的课不能上了。失明之后,他仍坚持上课,不过,教室改在家里的大阳台上。课前,陈先生坐在书桌前,安静地等待着。上课的时间到了,助手黄萱摇了摇铃,陈先生立即起身,离开书桌,换好长衫,拄着拐杖走到阳台,摸索着坐到黑板前的藤椅上,开始了上课。过去,讲到激动处,陈先生便会闭目良久。失明之后,他总是睁大眼睛,望着前方……

仪式感:庄重,肃默,认真,神圣。

是的,上课是一种仪式,它与节目的仪式,与开会的仪式,与大典的仪式一样,价值意义都是同等重要的。其实,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上课,课堂,教学,课程,使命是传承人类的文化,发展人类的文化。文化,本身是神圣的,传承、发展文化更是神圣的。这种仪式感,首先是种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堂课。这种责任里透射出的是使命感:在我的课堂里让学生透过知识,生长智慧,激发理想,滋养心灵,学会做人,挺起民族的脊梁,担起关心世界大事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感,必然又充溢着对文化的尊重,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和文化自觉。上课的仪式,实质是文化的仪式。

上课的仪式感,在当下尤为重要。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里说,总有人想把看电视的方式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波兹曼严肃地指出,这是娱乐化的方式。紧接着他又说,从来没有一个教育家、一种教育理论说,教学不要生动活泼、有趣的,但绝没有一个教育家、一种教育理论说,教学要娱乐化的。最后他严正地指出,人类消亡,不是他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他最喜欢的东西。显然,娱乐化缺乏神圣感,缺乏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这种追求娱乐化的教学现象多多少少是存在的,我们需要警惕,让教学具有文化的仪式感。

除要警惕娱乐化,还要警惕教学的随意化。随意备课,甚至不备课;随意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讲到哪;随意布置作业,想布置什么就布置什么;还有随意调课,不准时到课,随意以训责学生来代替上课……这些现象,日常教学中也是多多少少存在的。这哪里还有什么仪式感呢?责任感、使命感、庄重感到哪里去了呢?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化,否定所谓的权威,让学生主动地、生动地学,但决不是否定仪式感,更不是否定教学必要的礼仪,必要的规则,必要的秩序,必要的神圣感。

让仪式感回到课堂里来。仪式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找动情物,抓动情点 

胡小冰 已在 2016-07-27 08:36 推荐!

发布者:谷清波     所属单位:舞阳县第三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6    浏览数:8

     高考作文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要学会观察、体味生活,找生活中的动情物,抓情感的触发点。 

   1.找动情物。  考生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生活中蕴蓄着真挚情感的实物载体:它可以是长江、黄河,太行、昆仑;可以是故宫、长城,敦煌、龙门;也可以是小巧的文具盒、精致的书签;抑或只是一片枫叶,一张旧照片,只要能引发情感的波澜,都可以之为媒,谱写华章。例如,2005年高考海南考生写的《日记本里的康乃馨》:  日记本里的康乃馨  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课间经常听到同学们在讨论着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母亲。我也想了好久,还是未能决定下来。买一只皮包?母亲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根本就用不上;买一只发夹?可惜母亲没有留长头发。最终还是决定买一枝康乃馨送给母亲,这样既经济又更显得时尚。我想,母亲看到我的礼物,一定会很开心的。我开始为自己的想法而兴奋不已。  母亲节那天,我去学校附近的花店,精心挑选了一枝最好看的康乃馨,并嘱咐店主帮我包装更细致些。  我捧着花,急忙跑去车站等车。为了避免别人笑话,我把花放进了书包里,并小心翼翼地抱在怀中。  车在乡村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不停地颠簸,我靠着窗,看着远处从小户人家升起的缕缕炊烟,心中不禁又想起母亲,今天是母亲的节日,她此刻会在做什么呢?待会儿把花给她,她一定会高兴得笑成什么样子了。  车在村头便停下了,我急忙跳下车,急奔回家。此时已近黄昏,刚好我在村道上碰上挑着一担沉重的稻草的母亲。看到我她显得很兴奋:你回来了!看着她艰难地挑着一担稻草,我心里酸酸的。今天是她的节日啊,她依然这么辛苦,就算是我把花店的花全部买下来送给她,母亲也是受之无愧啊!  晚饭过后,我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取出那枝花,拿到母亲面前,并大声地说:妈,节日快乐!母亲先是一愣,然后便微微一笑,紧接着便显出一点愠色。我想,母亲应该感到幸福才对啊,怎么会……   母亲没有接我手中的康乃馨,而是稍稍生气地对我说:你大老远坐车回家浪费钱不说,还买这东西干嘛,咱家不兴这个,只要你有出息,妈每天都像过节。  我张开嘴正想解释什么,不过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委屈地低下了头。原本想给母亲一个惊喜,想不到却反而让母亲为我生气担忧。但我不怪母亲。  我默默地走进里屋,把花轻轻地夹在我的日记本里。也许别人给母亲送康乃馨是一种温暖,而我送康乃馨给母亲却是一种不成熟。  康乃馨是爱心的象征,是考生纯洁美好思想品格的外化,而母亲面对美丽的康乃馨表现出的复杂感情,则显示她对女儿纯朴和真挚的爱心。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是个充满哲思的话题,聪明的考生却能以一束康乃馨为线索将其化解在有深刻意蕴的故事之中。这束康乃馨凝聚着对母亲真挚的爱,是花季少年纯洁爱心的象征,但长年生活在劳累、艰辛之中母亲,只怀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女儿能够走出自己这样生活的阴影,能够在学业上有进步。因此,面对女儿的康乃馨,她先是一愣,然后微微一笑,紧接着显出一点愠色。这个前后矛盾的神情描写,昭示了母亲对女儿突然离校回家的惊讶、对母女孝心的领受、要求女儿以学业为重而不必惦记自己的宽厚情怀。这种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了母亲对爱的极致。这种深沉的母爱,连考生本人也感到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谁又能说没有不合情理呢?  

     2.抓触发点  人的情感虽然是一种意识活动,但情感的活动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刺激,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大多与一定的人、事、物相关,特别是某种强烈的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触发点,它可能是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物,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等。考生要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以之为媒,掀起文章的情感波涛。例如,习作《最美妙的一瞬》。  最美妙的一瞬  涛生下来就是一个瞎子。开始父母还抱着能治好的希望,把他留下来。可是当他们听医生说治那双眼睛起码要5万元,而且没有把握治好时,父母彻底失望了……   于是他们把涛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来涛才知道那是一个城市的火车站。那时,他才6岁,又是冬天,虽然母亲已经把最厚的棉衣给他穿上,可他还是觉得冷。他哇哇地哭喊:我要爸爸,我要妈妈……”可是爸妈没有来,嫌他是个瞎子,不要他了。后来,一双粗糙的大手拉起他那冰凉的小手,一直拉着他走进一个温暖的地方。那个人说:这就是我的家,以后也就是你的家了。  那个人让他喊叔叔,一点一点地让他熟悉这个家,告诉他床在哪里,火炉在哪里。叔叔把这些地方要迈的步数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直到他记熟。  

     他慢慢地长大,在叔叔的关心和照顾下,除了眼睛依然看不见,其他  部位都很健康。他曾经问过叔叔,他长得什么样子,叔叔说长得很好看,很像电视里的小帅哥。我要是能看见该有多好啊!叔叔听后,用那又粗糙的大手抚摸着他的脸,怜爱地说:你不是听医生说,5万元就能治好你的眼睛吗?我正在努力地挣,不管治好治不好,我一定要试试。躺在叔叔的怀里,泪水从他那黑暗的眼里流出来,热辣辣的……   终于有一天,叔叔兴奋地告诉他,攒够了5万元,并激动地拉着他的手到医院,然后他被推进了手术室。  

      七天后,当医生准备拆他眼睛上的绷带时,叔叔突然止住医生,叔叔说:涛啊,如果你突然看到世界和你想象中的世界不是一个样子,或者你还是什么也看不见,你会失望吗?涛说他不会,叔叔又说,那我就放心了。  涛紧紧攥着叔叔那双粗糙的大手,其实他心里极度紧张。医生小心地一层又一层地拆着,涛的心一下比一下跳得猛。当医生把最后一层拆掉时,他仍然害怕地闭着眼睛,但他似乎感觉到那种除了黑之外的东西,他期待着那最美妙的一瞬间。他慢慢地睁开眼睛,他首先看到周围有许多人,可那些人的脸上都挂着泪。他一侧头,不禁惊呆了,他的身边竟坐着一个眼睛深深凹下去的瞎子,他顺着自己的胳膊一直往下望,发现自己正紧紧地攥着瞎子那双粗糙的大手……   

     “最美好的瞬间是小作者精心抓拍一个情感触发点,极具思想和艺术的内涵:这个瞬间,使在黑暗中摸索多年的涛见到了光明,是涛人生春天的起点。这个瞬间,也展示了眼前一片黑暗的叔叔光明灿烂的内心世界。这个光明的瞬间,是叔叔在无数个黑暗的日夜里奋斗的泪泉的结晶。小作者精心打造的最美好的瞬间里放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必将照亮读者的心扉。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