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发布者:陈若愚     发布时间:2016-08-24     浏览数:0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曾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是内在的动力。众所周知,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贯彻始终的学科,也是课时最多、教学计划中位置最重要的学科。然而,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和学习阶段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会把时间花在英语和数理化等学科上,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甚至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而针对于课堂,最大的表现就是不再爱发言,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听课状态不好。此时,就需要老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刚进入第二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我有些茫然,想到如果一味地翻译课文、讲解文言现象,学生一定兴致不高,而文言文又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学生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就将会对未来的高考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苦心思考时,我听了高一学年组长冉老师一节《烛之武退秦师》的讲授课。很意外,冉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以白话文的方式说出来。学生们的热情高涨,纷纷分组讨论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认真思考自己要说的话用白话文如何表达。表演的时候,各组同学争先恐后,都急于将自己的努力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当然,这之中一定会出现翻译不准确的情况,冉老师便将难点部分的多种翻译集中起来,让同学们自主思考哪一个更合适,最后亲自校准。一节课下来,我收益良多,并尝试着将这种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收效也很大。同学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逐日高涨,并且提出了想要完整地演出课本剧的想法,我自然欣然答允,并期待着他们成果展现的一刻。

  待到学到《荆轲刺秦王》一课,我又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小方法,那便是对比学习。荆轲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我鼓励学生在课下查找其他三位刺客的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共同讲述讨论,再让学生认真研习课文,用白话文详细讲述荆轲的故事,多方面对比四大刺客的异同点。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还了解了其他三位刺客的事迹,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阅读量,一举两得。但这种方法也有相应的缺点,那就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应用,而且花费的课时时间相对较长,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的思考实践有成功,有失败,但前路还很长,为了让语文课堂变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我会继续探索,并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让学生真真正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