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使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散步等。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生活经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执行成人的要求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比起家庭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更有意识、更有目的、更有计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手段,将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对于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这样就在自身需要和客观要求、主观能动性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幼儿个体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幼儿要接触许多事物,了解许多物品的名称、性能和用途,这对于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有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应引导幼儿不断克服困难,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每一阶段都诞生了与上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这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沉浮实验中,对于同样大小的各种物体,幼儿通过操作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重的东西沉下去,轻的东西浮上来。当然,这个答案不完全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幼儿自己头脑思考的结果。从注重活动的过程出发,教师应重视活动对幼儿发展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从一次活动来看,幼儿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甚至有些知识是片面的。但是,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幼儿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概念也就会逐渐形成。
我们说幼儿的真正发展来自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可以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接受活动的影响。然而,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并不会自发地发展。我们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因为,一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整个发展水平都非常有限,这些都制约着活动的水平;另一方面,活动的材料、性质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选择,这实际上也制约着幼儿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反映。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既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客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并予以适应的引导。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