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发布者:郑明霞     发布时间:2021-12-09 浏览数( 0) 【置顶】 【精华】 【举报】

浅析《红楼梦》悲剧意蕴

                      郑明霞                       

    鲁迅曾有评论:《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是历来文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探讨话题,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宏伟巨著,其内在所包含的深层悲剧意蕴,包括人生悲剧、婚姻爱情悲剧和封建家族悲剧,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一、人生悲剧

 (一)主子的悲剧-以贾宝玉为重点

  1. 贾宝玉

     贾宝玉,《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宝玉在王夫人眼中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天无日,疯疯傻傻” 宝玉在黛玉母亲眼中是“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宝玉黛玉眼中则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是一位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男儿。

    宝玉多情,但并不滥情——曹雪芹在大观园中建立了一座女儿国,塑造了贾宝玉这样一个古今第一大痴情人,他对所有的女孩都体贴备至,从自己的姊妹,到家里的丫鬟,再到美人图和雕塑都是贾宝玉所钟情的,但他真正爱着的只有林黛玉一个。贾宝玉虽然对大观园的众多女子都很多情,但却是同情和爱怜,同情她们地位的地下,同情她们的遭遇和不幸。而他对林黛玉的爱虽然也包含着对于她身世的同情,但更多的却是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黛玉,怕她受了委屈伤心,怕她因为小事而不高兴,怕她触景伤情,等等。宝玉对黛玉的痴情是大观园中的人无法理解的,但这份真爱却是人们所向往、追求的。

宝玉极力摆脱家庭强加的名缰利锁,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悠闲生活,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在婚姻上,他不考虑家族利益而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具体来说,他内心选择的是象征“知己之心”的“木石前盟”,而放弃了代表“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现代青年,也许会认为黛玉是个吐绿痰的肺病鬼,但宝玉却以为她是天仙下凡会有很多人认为贾宝玉娶薛宝钗是个很好的选择,不像林黛玉爱使小性儿,动不动就生气然而黛玉死后宝玉做了和尚,选择了出家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主要包括:五彩石补天剩下的顽石象征着他的悲剧命运现实生活中,他的性格与家族利益之间格格不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好了歌》对宝玉的悲剧命运起暗示作用宝玉出家的内涵,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类悲剧的命运作者借此表达了只有放弃私欲才能得到解脱的人生思考,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出路的设想。

  2.林黛玉

    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众人眼里的黛玉是多有“不足之症”,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王熙凤眼里的黛玉突出强调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貌聪慧、惹人怜爱。黛玉人篱下的处境,决定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的教养,性格细心、多虑、自尊。

她美丽而才华横溢,孤高自许,把希望和生命全部交付予对宝玉的爱情,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示现实的丑恶,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学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体验,为维护自身最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3.薛宝钗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她是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在爱情上,她对宝玉情有独钟,却将这份儿感情封闭;在才学上,她可以与黛玉抗衡,却时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约束自己,规范他人;在生活上,她有爱美的天性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却又常常抑制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总之,她对自己喜爱的人和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也不敢果断决裂,她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于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
   )丫头的悲剧-以晴雯为
    晴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长得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聪明过顶,个性刚烈,反抗性极强,敢爱敢恨,有“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极言其心灵手巧,神情跃然纸上。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死去。

晴雯被王夫人等人撵出去以后,宝玉曾经痛心疾首地“我究竟不知晴雯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面对着美好的东西被人撕裂的疼痛,我们也不禁思索晴雯的悲剧命运到底是谁一手造成的?在那个“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污浊的贾府晴雯纯洁美丽,光明磊落,机灵泼辣,但也任情任性无所顾忌,毫无忧患意识,这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最容易得罪人。我们观照她的悲剧,正是因为她敢爱敢恨锋芒毕露的性格,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卫道者面前不卑躬屈膝唯命是从,而是奋起拼命抗争做人的地位。同时,她身上独有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意识,让封建社会的元老们感到愤怒,才会遭到封建黑暗势力的无情打压。在封建末世,她追求平等,求得做人的基本地位,而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大观园跟她处于同一地位的丫鬟们没有一个人有这种觉醒的意识,于是她在这样的末世就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精神困境,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者。在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以后,众婆子们都舒了一口气,纷纷拍手称快,可见她们对晴雯这种“异类”恨之入骨。面对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晴雯没有一点危机意识,而是毫不妥协地反抗封建道德礼教,最终遭到了“风必摧之”的悲惨镇压。

    以王夫人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元老们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叛逆的晴雯首当其冲地遭到扼杀,招致了她的命运悲剧。但是这一美被摧毁的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晴雯的性格悲剧和王善保家的等小人的谗言诬告陷害,最重要的还有以“礼”为中心的封建道德礼教对晴雯的无形荼毒。晴雯临死之前哭诉为什么自己无端被认为是狐狸精,至死她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罪恶的封建道德礼教迫害了她,王夫人等人只是充当了肃清封建家庭内部反抗分子的武器。袭人曾经跟宝玉解释道,王夫人嫌弃晴雯长得轻佻,而更愿意使唤她们这类粗苯的丫鬟。封建大家长们确实是更乐于接受袭人这类卑躬屈膝对他们的命令唯命是从的奴才,而长得风流灵巧的晴雯一类人一定就是行为不检、“狐媚惑主”。王夫人在贾母面前用“调歪”一词来评价晴雯,晴雯不正是与封建礼教提倡的女子应该温顺守己格格不入吗?晴雯身体内活跃着一颗躁动不安的灵魂,不甘于被封建礼教束缚,不甘于做统治者亲睐的温顺的奴才,于是遭到了封建宗法大家长“莫须有”罪名的迫害,这是一出血淋淋的控诉封建末世的悲剧。

    二、爱情婚姻悲剧
    (一)主要人物——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
在关系家族兴衰的问题上,封建家长不顾宝黛钗的愿望而扼杀了他们的爱情,造成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与此同时,象征“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代表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造成了宝玉、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二)大观园中女性爱情婚姻皆为悲剧 
   《红楼梦》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元妃闷死深宫;迎春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至死;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惜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削发为尼;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史湘云命运坎坷;晴雯被逐含恨夭亡……  

    三、封建家族悲剧
    贾府等四大家族是封建特权阶级,特权制造罪恶,“葫芦僧判葫芦案”将其罪恶揭露的体无完肤,特权阶级靠剥削维持生活,罪恶滔天,家庭没落的悲剧是一种报应。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府等四大家族的主子们享乐、纵欲、生活奢糜,后代多数堕落无能,必然走向没落。维护贾府的封建等级、名分、长幼、男女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如不许女子有私情而不容许宝黛爱情,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行为视为正常。贾府成员之间矛盾重重,必然会导致祸患。

四、结束语

在我们谈及《红楼梦》厚重的美学价值之时,在感叹美好的事物被毁灭的同时,也应该关照到其负载的浓重的悲剧意蕴并深刻地反思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观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迫害,这也是一种精神觉醒。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曹雪芹  脂砚斋,《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凤凰出版社,2010年

  [3]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岳麓书社2010

  [5]胡文彬,《贾宝玉的痴与悟》,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