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研修成果--课堂实录 作业周期 : 2016-12-06 — 2017-02-10
作业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应用您提交的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并实时记录这一节课,形成课堂实录文字版或视频版(包括课件)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课堂实录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视频版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2.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3.建议:课堂实录文字版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视频版以附件形式提交。(注: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提交者:学员陈培元 所属单位:鄂托克前旗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1-22 17:31:03 浏览数( 2 )
短文两篇中《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或者你能想到哪些诗?
生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B:《沁园春雪》。
……
师:很棒!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的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屏显。生读)
1. 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熟读成诵。
2.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聘为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材料的能力了。
一、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两篇课文。
(生读)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语文课代表。
(语文课代表朗读)
师:大家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流畅,字音也读得很准确。
生:节奏感也把握的比较好。
生: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评价的也很到位。其实,还有一处停顿同学们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同学们再读两遍。
(生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点评一起读两遍课文。
(生有感情自由读。)
师:学习文言文,李杰文此举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疏通大意。
(生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勾画疑难,小组合作,质疑,解惑,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师:翻译全文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疑难的问题?如果没有,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译读情况。
(屏显。生翻译。)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翻译都很不错。老师相信其他同学对课文内容也已初步把握。那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一天晚上,苏轼很无聊,就想起了朋友张怀民,于是便去找他,他们在承天寺一起游玩,还被美丽的景色打动了。
师:老是提高一下要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该怎么说呢?
生:苏轼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
师: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呢?
生:课文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已经告诉我们。月色非常美,所以他想去欣赏一番。
师:这句只是讲了“夜游”的原因,并没有说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啊,那他为什么要去呢?
生:课文中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告诉我们了。
生:由“念”字我们可以品味出苏轼当时的心理变化。他可能在想:这么美的月色,可以和谁一起共赏呢?他肯定想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找张怀民。
生:“亦”字可以看出张怀民和苏轼很合得来。
师:用最言简意骇的词语怎么表达?
生:心心相印。
生:志同道合。
生:我觉得“寻”字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因为苏轼是去寻找张怀民,而不是事先就与他约好,可见他们两个人能想到一块儿去。
师: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开始是没有人和苏轼一起享受月色,后来是苏轼和张怀民并肩漫步于承天寺的庭院。
(师板书“见景——月美 夜行”。)
师:同学们认为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请这位同学说一下。
生:体现在语言、结构、描写等方面。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如果把这句改为“庭下月色澄澈透明,竹柏投影庭下”,相比原文,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原句优美的意境。)
生:原句好,因为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原句将庭院中的月色比喻成了一潭幽静的积水。
生:苏轼原以为庭下是积水,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月色,而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藻、荇、竹柏。
师:那个字说出了“积水”不是真的水?
生:“如”。
师:先看捡是“积水”,后来却发现不是“积水”,这是一种什么表达效果呢?
生: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师:这句虽然是写月,但全句没有一个“月”字,因此后人评价其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同学们说说,这句中的月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非常安静。
生:澄澈空明。
生:如水一般的月光,细碎的竹柏影洒落在庭院的地上。
生:月光皎洁,令人惊喜,竹柏影若隐若现,创造出一个空明的世界。
(师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
师:同学们已经懂了苏轼的心,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表达作者当时心境的词语。
生:“闲人”。
师:该如何理解这个“闲人”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出来?
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还有吗?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以看出苏轼当时确实没有可以和他一起享乐的人,所以他才去找张怀民。
生:“相与步于中庭”是说他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师:这两个散步的人的确很悠闲。苏轼二十来岁和弟弟随父亲出蜀赴京参加科考,仅仅是为了做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吗?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师:在这样的晚上有这样的情调,苏轼的内心的确充满了闲情逸致。文中哪句还体现了苏轼的内心充满了闲情逸致呢?
生:“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位男同学来说。
(生翻译。)
师:最后的“者耳”是什么意思?
生:语气词“罢了”。
师:“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这里面还带有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生:苏轼是想说,他虽然可以赏美丽无比的月色,但他更希望自己有事可做。这句表现了他心中有些惆怅和悲凉的心境,以及对不得不“闲”的无奈的感慨。
师: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思考。)
师:天底下哪个地方没有月亮呢?那个地方没有这竹柏一样的美景呢?这样的美景应该是天底下最普通的美景,但是却只被“我”和张怀民一起欣赏到了。这样看,从这句中还能读出什么呢?你来说。
生:自豪。
生: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矿大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板书“抒怀——旷达 乐观”。)
三、 悟
师:学习文本,同学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假如同学们正经历人生逆境,面对困难与挫折,苏轼会给你哪些帮助呢?
生: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相比,这算的了什么呢?心胸坦荡,就能快乐每一天。
生:自然是心灵的最忌归宿,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心态更豁达。
(掌声。)
生:人生之路总是充满坎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挫折,消极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向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你竟成为塑造我们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月色如此优美的夜晚,一旦遇到千古名士苏东坡,便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最后,我们试着一起背诵一遍课文。
(师生齐背。)
师:同学们背诵的很好,现在呢给大家布置一下课后任务。
(屏显。)
1.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着篇短文。
2. 选做题:仿照文中写景的手法,自拟情景写一段话。
3. 推荐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东坡突围》。
评语时间 :2017-02-04 1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