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小 班 化 教 育 的 实 践 与 研 究

2016-11-28 发布者:王金清     浏览(1) 【置顶】 【精华】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才的挑战。展望未来,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建设先进科学技术强国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已是当务之急。人在幼儿期间具有先天的潜力和巨大的可塑性,如果获得正确的培养就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在智力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各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幼教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及各地幼教的新动态都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素质教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每个幼儿都充分地享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以往的幼儿幼儿活动室环境狭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幼儿按班级常规情况开展活动,因此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过程时在环境创设、人员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小班化保教模式的研究”,目标是让每个幼儿享受更多的参与、探索、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使他们在智力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为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级数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的教育模式。通过小班化保教模式的研究、实践,重视小组教育、个别教育,增加师生互动频率,提升个别教育的概率。且把教育真正渗透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其特征为:

 1.自主性;实质在于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自我选择、自我参与。因此只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发挥幼儿的潜能,形成主题意识,提升主体性。小班化保教模式,为幼儿的自主参与提供了外部条件,每班20位幼儿,每个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自主地选择、自由地探究、自主地发展。    

2.探究性:幼儿知识的获得只有在主动参与的过场中、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幼儿智能的发展,更是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教师在小班化保教过程中,能创设更多的观察、指导幼儿的机会。     

    3.开放性:以“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自由、温馨、开放的教育环境”为教育的手段,把教育隐化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游戏中,自由自在地探索中。无论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生活活动中,都旨在通过知识创设,不断给幼儿刺激与感染,让幼儿主动的地在开放的保教环境中自主地“按需所取”,并学会自主地“按需所控”,逐渐地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教师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中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指导者。

 4.创造性: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小班化保教模式最根本的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从根本上转变,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提供丰富的素材,激活每个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5.社会性:小班化模式增强了师生互动的频率。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互相交往中,学习与他人交往,在小班化的保教模式中,更有利于带领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接纳社会、适应社会。

(二)研究目标

根据假设,实验研究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小班化保教模式所创设的轻松、愉悦、自由、温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且使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社会性得到较同龄幼儿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研究措施

(一)创设一个更有利于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创设与

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之一。我们在环境创设中把幼儿看作有一定身心发展特点的、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积极发展的能动性主体,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把他们仅仅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环境影响的对象或客体,一切听从教师的摆布。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环境时始终贯彻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原则。

(二)创设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一日活动

在一日活动中包含着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生活活动、个别教育活动等等,我们把这些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自然、轻松、自由地在一日活动中学会求知的过程,在一日活动的游戏、生活中发展他们各种的能力。  

三、研究的效果

1.物质环境提升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对原有的活动室、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自由活动、自由发展的生活、学习的环境。但仅有好的设施是不够的,我们还精心设计、制作了美丽的墙饰。在设计墙饰时,我们本着幼儿与墙饰的互动原则、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为目标。在设计、制作时我们把教师分为几个墙面,大墙面以美丽的、可欣赏的、也可操作的大幅画为主。如我们设计了以海洋为背景、海洋动物为主体的装饰画,并把幼儿的照片隐在大海的背景中。这样一幅海洋图不仅成为一幅欣赏画,而且成为了幼儿的评比栏。孩子们非常喜欢逗留在墙饰前,有的欣赏海洋中的动物、有的则在看自己的五角星,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进步之中。我们还不时地更换:有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印制的“可爱的小手小脚”、有“聪明的葫芦娃”、有“可爱的小雨伞”……这些有小朋友喜欢的、也有小朋友参与制作的,因此小朋友爱看,对这些墙饰非常喜欢。对留下的几块小墙面,我们把它们作为孩子们动手操作的、与其尽心“亲密接触”的地方。我们根据主题内容及活动发展的情况,对墙饰进行操作。如在幼儿自己生成的主题“太空的奥秘”中,孩子们在阅读区中对“指读”这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便由此生成课题,组织孩子们从自己家中收集有关课堂的资料,在他们收集的过程中,小朋友对收集到很有兴趣的资料,在课余时就把他们给绘制出来,并信心十足地交给我们。我们马上把他的作品按轮廓剪下来贴在小墙面上。我们的这一行为引来了其他孩子们的兴趣,在短短的几天内,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绘制的、不同造型的作品交给我们,很快墙面被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得漂亮亮。 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他们在互动中,自己查找了有关的资料,自主地获得了有关的知识,形成了主体意识,并提升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2.精神环境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精神环境是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无形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和氛围。它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被开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及其他能力是否有效地形成。其重要性使我们积极营造着健康的精神环境,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在五五园丁教育实践中,我们一直以来都以幼儿为中心,师生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孩子们不再处在被动的、单纯教育的地位中了。在生活中我们是母子(女),细心照顾着他们的生活;在学习中我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在许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们是在互相学习、互相探索中寻求知识点、寻求答案。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着活动时遗留的问题,讨论着如何建立常规、如何遵循常规。由自己讨论出的规则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遵守。“平等”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无论对聪明的还是愚笨的、对乖巧还是顽皮的孩子,我们都是一视同仁,热爱每一个孩子,接纳每一个孩子,使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是朋友、慈母和严师。 我们从不吝啬对孩子微笑、表扬和鼓励。因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儿童在一个好的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表扬和鼓励的话。”因为表扬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给人起强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总注意:恰到好处地给予幼儿表扬。如方琪小朋友在计算方面有所欠缺,对她表扬的要求我们逐渐提高。起先在她能完成作业时我们就给予表扬,逐渐要求她能较正确地完成,从而到能正确完成。在表扬中琪琪对计算不再害怕,逐渐感兴趣了,因而自己努力地学习,最终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孩子们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们不是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而是对他们进行鼓励,使他们不怕失败,引导他们再次尝试,最终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孩子们在平等民主;多表扬、少禁止;多鼓励,少责备;温暖、支持的氛围中形成了积极的个性、良好的交往技能,他们对老师也多了一份亲密、少了一份疏远。这样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3.个别教育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由小班化教育的特征使我们有了更多个别教育的机会、时间。我们根据孩子们能力和需要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策略,提供、准备不同的教学材料进行分组或个别教育。由于小班化教育,幼儿人数减少,便于我们的观察和了解,使我们有可能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我教育目标和措施。在开学前,我们对每个孩子进行了家访,了解到每个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孩子的个性、爱好等。在此基础上,确立个别化教育的方案。如郭馨月小朋友由于父亲在外地做生意,他由祖父母带领,且孩子的习惯差、能力较弱,因此我们为他设计了符合他的教育策略,对其进行个别化教育。随着孩子的进步和老师对他的不断观察和了解,每一阶段在其原有的措施上进行修改,再次提出新的目标、制订新的教育措施。就这样,我们反复调整、形成新措施,朝着最终的教育目标努力。 我们感到:只有老师心中有孩子,时时做有心人,对孩子及时观察、多了解、多关心,采用适当的措施,每个孩子都能朝着老师所期望的目标、方向发展,促进每个孩子主体的发展。

   4. 开放的区域活动使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孩子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答案。因此,我们在活动室中创设了许多区域,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活动区域中,孩子做着他们最想做的事,玩着他们最想玩的游戏。在区域中我们提供了难度不同的材料,来满足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的需求。如在益智区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不同块数的拼图。能力强的孩子们拼几十块的,能力弱的孩子就从十几块开始拼,逐渐增加难度。在结构区的齿轮积木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能力弱的建构单独的个体,能力强的孩子把他们的个体连接成一个大整体,使之整个串联起来,最后只要在一个地方转动齿轮,连接的其他地方就会全部转动。这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自己喜欢、自己能操作的活动,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循序渐进地发展。 在区域活动的指导时,我们首先是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细致地观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知道孩子们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何种的帮助,什么时候给予帮助最适合,怎样的帮助是不会抑制和挫伤孩子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让孩子们在活动家哦区中选择、探索和表达,包括在创设区角、投放材料、制定规则、游戏等方面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探索结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问题、发现秘密,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如在科学探索区中,孩子们进行着天平的实验操作活动,他们发现“两边一定要保持平衡才能开始放物品上去,再来比较两边的轻重。”“家中的称就和天平一样的道理”……孩子们所获得的知识比我们所确立的目标要广。 孩子们喜欢去活动区,因为那里是自由的游戏乐园,那里充满着幻想,是孩子们探索、发现秘密的好地方。    

    5.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提升

创造力是产生性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绘画是一种创造条件的艺术活动,其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因此绘画成为我们培养孩子们想象力的途径之一。首先我们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感受美的自然现象和事物,让他们直观、具体地掌握各种事物形体、结构和色彩,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有利于用画笔来表现。我们在示范时简化了过程,不是完整地把物体画出来,而是让孩子们借助自己已获得的经验、技能把自己所认识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在画“苹果”时,我们只给孩子们讲解、示范简单的基本画法,就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意图去想象、去创造。结果孩子们画出的形象各异、不同动态的画,他们的画面生动活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供各种材料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孩子们摆弄各种废旧物品时、在孩子们思考乱七八糟的东西时,我们不是去制止,而是积极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寻找、探索、实验,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创造、自己去解决。如在“玩沙”活动中,孩子们在与同伴们的交流时,逐渐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座座的小山丘、一座座小房子、一条条小河流,最终连在一起成了一幅美丽的村庄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在探索、创造,他们在获得成功时感到欢乐,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成功。”我们的孩子才能发挥创造力,使他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活动。

6.孩子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探究,实际上是从好奇、发问开始。孩子们想知道个究竟、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得出结论;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发现奥秘。因此,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注意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我们尽量不去代劳,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精神。 “让孩子去试一试”鼓励他们去实践、去探究。我们经常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室内外探究各种事物,从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我们带领孩子们去室外找蚯蚓,在做了简单的谈话后,孩子们就来到小山坡后的小山丘边去找。我们来到那儿,孩子们兴奋地搬开石头找、用小棒挖泥土找,终于被孩子们找到了许多的蚯蚓。之后,他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体验:“我们挖开来,一看到蚯蚓它就很快地钻到泥土里去了。”“蚯蚓被我们不小心弄断了,可它不会死,而是在泥土中扭动。”“蚯蚓钻过的地方泥土是很松的,有许多的小洞洞。”……从他们的交流的话语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挖蚯蚓的时候,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出蚯蚓的一些特征。在他们互相的交流中,他们把自己的信息转给了别人。这样,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花朵绽放了,体会到了探究的成功和快乐,增强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小组化的教育也有利于他们的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在小组教育时,我们给每组创设的材料、内容的难度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目标。这样孩子们可以自行选择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小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发现秘密,从而获取知识。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探索操作活动中获取了直接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

 7.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的交往。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懂得与他人合作、与人分享,学会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不断增长,我们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小班时,我们经常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在“娃娃家”中,孩子们以“爸爸妈妈”自称,他们既要在“家”中做饭、又要去“商店”购物,还要去“单位”工作。孩子们之间交往的对象、内容多样化,孩子们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多了,给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孩子们逐渐长大,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后,我们以开展活动、展开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该到交往的快乐。如我班琴琴小朋友因病休学一年半了,但我们每一个孩子们都没有忘记她,因为我们以特殊的形式在于她交往。在我们刚接到琴琴得病的消息时,大家都非常挂念她。我们大家通过讨论、商量,想出了许多的办法:写信、画画、把想念她们的话录在磁带上班   来与他联系、与她继续交往。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做琴琴会很快乐、很高兴的。这样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如何使他人开心,他人的开心就是自己的开心。在驰驰小朋友得病需要他人的的关心、帮助时,孩子们从家中抱来了自己的储蓄罐,把自己的零用钱捐了出来。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孩子们还经常自行带来了玩具、图书与同伴一起玩耍、一起阅读,在愉快的游戏、津津有味的阅读中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体会了分享的乐趣。 现在孩子们之间是友好的、融洽的,他们懂得了交往的快乐。在交往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强了社会交往的能力,这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我们对孩子情感、能力、习惯三个方面进行了测试,并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结果如下表。  

 四、体会

1.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样才能显示其优势和价值。

 2.增加分组教育、个别教育,使师生、孩子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在活动的安排中,要以主动地实践、探索为主,从而促进孩子们主动的学习。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