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保障问题研究

2016-11-18  发布者:乔麓芳  浏览数( -)


 

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持续增长,而他们的生活、心理、教育等问题也在逐步上升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解决他们的教育难题,保障他们的安全成长,为我国未来培养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学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  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世界的重心,对家庭的依赖是其成长阶段的一个关键特点,在这个时期家庭结构的任何调整和变动无疑会对儿童生活状况带来显著的变化和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其生活照顾等方面的关爱缺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一)日常生活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留守儿童的饮食照顾方面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式的态度,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喂养的知识,使得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多在本村就诊,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一方面,留守儿童不希望因为自己生病或身体不适给自己的监护人增加麻烦和负担;另一方面,监护人也存在一定的疏忽大意,甚至还会采取一些错误迷信的做法。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在家庭生活中,儿童本应该是受到照顾和保护的对象。而在留守儿童中,一些年龄相对大孩子却要承担起照顾和保护其他家人的责任。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部分原因是能跟老人做个伴或者帮助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虽然大部分监护人能够在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大部分监护人年龄大、身体状况差、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照顾。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形成了逆向监护。此外,农村儿童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看电视和与伙伴闲玩是儿童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因此其社会交往呈现封闭性的特征。

(二)安全保护

孩子天性好动,喜欢探寻新鲜事物,在平时的玩耍活动中容易受到伤害。但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监护人有效的监管,往往造成溺水、触电、摔伤等意外伤害事故。如,2011年6月,河南省登封市某村村民家由于孩子玩打火机发生火灾,两个留守儿童都被烧伤,其中两岁女童的烧伤面积达到99%.另外,据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安徽省长丰县3所中学的学生展开的意外伤害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高于非留守儿童13个百分点,几乎每两个留守孩子中就有一名遭受过或正在遭受意外伤害。

留守儿童帮助家人干家务、做农活的比例和频率都较父母外出务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而这种劳动机会的增多也就预示着留守儿童要面对更多受伤的风险和可能。干活劳动时被划伤、割伤等皮外伤在留守儿童看来是很平常的经历,儿童和监护人几乎没有想过要消毒,要处理伤口,只是简单的买个创口贴而已。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活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生理、心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近几年来,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犯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有发生。2011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某乡镇的一位年仅6岁的留守女童,被60多岁的邻居老头以小恩小惠的方式多次诱奸,长达半年之久。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查院通过对2006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34%。据河南省固始县检察院统计,仅2012年,该院就办理了19起农村留守儿童性侵害案,这些案件的受害人大部分未满14岁,全部未满17岁,受害者大多是在爷爷奶奶照顾下长大的留守女童。在这些案件中,留守女童不仅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

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留守儿童比重较高;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意外事件造成的悲剧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居多。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令人担忧不已了,儿童权益的保护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义务教育 

对于适龄儿童来说,接受相关的教育是其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于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这里涉及到的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无论是接受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显然,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最起码的来自父母的监督和交流,使其处在一种不稳定的、临时的教养结构当中,加之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同时,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管教,造成重监护轻教育现象严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偏低。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另外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占7%;较好的占20.16%;一般、较差的占56.15%;差的占15.19%。 

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数量大,基础教育却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贵州紫云县的洞中小学,建在一个天然洞穴内,面积与一个机库差不多。洞穴在风、水和地震的作用下历时数千年形成。贵州毕节的半坡小学座落于半山腰,附近耿官村的孩子每天都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跋涉前往学校。通往半坡小学的山路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万丈深渊。一些路段的宽度不到0.5米。四川甘洛县的学校座落于一个海拔2800米的悬崖峭壁上,摇晃的木梯成为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湖北麻城,学生需自带桌椅去上学。四川古路村小学座落于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老苍沟下侧的悬崖绝壁上。从山底到学校需要5个小时,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学校之一。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在我国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备受关注的是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的。城市物价高,孩子在学费和其他方面的花费大;父母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无法稳定就学;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包括语言障碍和同学歧视等,这些成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原因。 

(一)受社会发展影响。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留守儿童的问题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和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而矛盾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化解的。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受家庭环境影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同时也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很多农民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里务工谋生。由于在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需要取舍时,他们一般选择前者。另外,留守儿童父母的低收入、教育意识淡薄原因,也决定了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 

(三)受政策体制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体制因素,特别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呆在身边,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由于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留守儿童也必然会是一个持久存在的人口群体。 

(四)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相关。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农村庞大留守人口中的一部分,在农村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会与其他农村问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隐含着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农村经济的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其间又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农业劳动女性化和劳动转移后的空巢老人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也因其与诸多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而表现得更加复杂。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对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建设,发展适合农村的新型农业模式,从根本上减少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其四,加大农村寄宿学校和幼儿教育的投入,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既是家庭缺失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兼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其安全。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二)以学校加强关注度为重点 

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优势进行弥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学校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针对女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性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生活,让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从而弥补其因亲情缺失而受到的伤害;第三,学校应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充分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向家长深入地反映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 

(三)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第三,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并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四)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具体的做法是:第一,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使其能够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二,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监督作用。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也是留

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以及社区成员的引导和监督,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建立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