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离开家乡的父母和孩子,去外地打拼;他们大都一年只回一次家,一年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仅几天;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他们努力工作挣钱;他们用尽心思关爱孩子,但孩子却逐渐与他们疏远。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父母。(7月5日 人民网)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将年幼的他们留在故乡,与亲戚或者年迈的双亲住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900万留守儿童,在他们眼里,一年未见父母是常事,如此庞大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留守儿童成长里所面对的是简单单调的生活、缺失的父母关爱和怅然若失的心理煎熬。留守儿童所缺失的不仅是父母关怀、家庭温暖,他们缺失的更是正常的成长轨道。
留守,不该成为孩子成长之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得到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只有政府、学校和家长齐心发力,方能为留守儿童撑起正常的成长天空。
完善留守儿童心理救助机制。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不能止于“面子”,更要抓住“里子”。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机制,对地区的留守儿童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建档跟踪,做到信息登记到位、救助服务及时,教育管理跟上。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频发的地区要特别给予关注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方式。强化各级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
关注、调整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场所,作为教育者,要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对于短期内成绩明显下滑、情绪明显异常的孩子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并联合家长给予及时的关爱,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借助社会志愿服务的力量,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延伸到学校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和情绪疏导,塑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学会做一个技巧型家长。对家长而言,关心孩子要讲究技巧。家长要学会要关注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在孩子年幼时候尽量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不能够在身边照顾的,要常会家看看,切莫因为路途遥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成长陪伴。对孩子的教育要避免“重物质轻精神“,可通过现代化通信设备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给予孩子成长的亲情呵护。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莫让留守儿童成长在社会的阴暗角落,让他们走出阴影,拥有快乐的成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