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郑亚亭 所属单位:福鼎市店下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2-06-02 浏览数( -) 【举报】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聚焦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通过《感受声音大小》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大小。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并通过调节音量键来控制声音大小。提醒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的声音小,放低手臂,当听到的声音变大,抬高手臂。提问:声音的大和小,用科学词汇是怎么表示?导入本节课“声音的强与弱”,以及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并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科学探索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固定住的橡皮筋、1面鼓(塑料盆)和鼓槌(笔)、碎纸片、学生活动记录手册]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
实验现象: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固定下来。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
实验现象: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塑料盆)、一些碎纸屑、鼓槌(笔)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碎纸屑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碎纸屑会被弹起较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在进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时,教师要着重提醒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及时提示学生将每个活动的发现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中。
(设计意图: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
三 、科学研讨
研讨一:直接提问: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这一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基础上比较容易发现和得出总结。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如:1、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小,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大。2、音叉。音叉振动肉眼难以观察,前面做的鼓面实验同样如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助其他东西(小泡沫球,乒乓球等),放大音叉的振动现象。
(设计意图:研讨一能够锻炼学生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研讨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四 、课堂小结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五、练习巩固
请学生上台玩希沃小游戏:填词,二人Pk,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再重新过一遍,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音量
振动幅度大——强
振动幅度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