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展示与分享 > 正文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发布者: 林惠娟    所属单位:尤溪县第五中学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数( -) 【举报】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尤溪县第五中学   林惠娟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此三目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本课是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中的第14课,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本课与第三单元的其它内容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民族方面的体现;开辟丝绸之路也可视为汉武帝发展外交的措施,因而,本课内容上承第1213课。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为两汉科技、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内容下启第15课。在本单元有着重要地位。

(二)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认知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等,班级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史料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之为丝国,在当时的欧洲丝绸是非常珍稀的物品,穿着丝绸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丝绸是如何运往千里迢迢的欧洲?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提出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一、丝路之通——张骞通西域

 

 

 

 

 

 

1.师:西域具体指什么地方呢?

通过动图展示西域的地理划分,简要指出:广义西域、狭义西域的区别。

 

2.      

                        前138年 师:请同学阅读课本68-69页,完成表格



 


 

 

 

 


 

3.思考:张骞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能从张骞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品质?

材料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材料二: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4.展示材料:

材料四:《汉书•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师: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5.对比分析《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结合课本学生口头回答,在课本的地图上圈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阅读课本,提取有效消息。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环境恶劣、匈奴扣押

 

 

 

 

学生结合图片和视频,总结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思考张骞此行的艰难,感悟其精神。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张骞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对比分析路线图,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借助史料,感悟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艰难,学习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二、丝路之行——“丝绸之路”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师:假设你是一名导游,请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中亚、西亚)——大秦(欧洲)

 

 

2.展示材料,创设情境:假如走在丝绸之路上遇到“长安商队”或“西域商队”,他们沿途都会带些什么货品呢?并总结中西方输出品的特点?丝绸之路的作用?

 

 

 

 

 

3.教师补充: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学生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读图,标记

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有利于学生了解丝路路线。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认识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丰富性与双向性。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豆三、丝路之固——对西域的管理

1.       西汉疆域与秦朝相比,有何不同?

师:介绍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提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3.教师补充介绍班超、甘英及班勇的故事。

 

 

 

过渡: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路,从甘英出使大秦到班勇继承父业,漫漫丝绸之路,总有人在路上……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启“丝绸之路”……

 

设置专门的机构——西域都护府;设置专业的人员——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借助史料,引导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四、古道新途——“一带一路”

1.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观看视频,学生畅所欲言

 

贯通古今,感悟丝路精神。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流程图: 可选过程: 文化

教学反思


 


附件

  • 林惠娟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pptx  下载 预览

教学展示与分享

最新教学展示与分享

热评教学展示与分享

热门教学展示与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