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许家波 所属单位:伍家岗区 发布时间:2017-09-06 浏览数( -) 【举报】
不能以“唯儿童论”的思想开展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减负提质”以学生为中心,但不是什么都以“儿童”为中心,而无教育原则地满足其要求。
不能受社会浮躁思想的影响,功利性地“减负提质”。
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生命性和教育的可持续性。
当校长和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行为准确而深入地诠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理解与支持学生新鲜的想法、创造性行为以及教师的教研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校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样的学校教育是符合规律的教育,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我们用“和谐文化”来概括这样的教育理想,并把“和谐管理、和谐教育”当作办学理念。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面临着“减负”这一时代难题。我们尝试着把“减负提质”融入学校和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等对“减负提质”有了更理性而深刻的认识。
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的关系
在和谐文化中植入“减负提质”的理念和做法,是可能的吗?
我们发现,学校和谐文化与“减负提质”工作有许多结合点,比如,两者均体现出对学校办学思想深层次的思考;都体现出对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注,既关注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也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关注如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关注由此而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深远地关注了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和谐文化有利于“减负提质”工作深入开展,而“减负提质”的有效落实能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观照着学校教育的前瞻性和未来性。首先,学校“减负提质”应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而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措施不能滞后,也不能脱离实际地拔高。其次,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来自学生年龄、认知、身体发育、家庭教育、个性发展等多种因素。学生现在呈现出的差异,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差异。教育工作者不能硬性“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应包容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注重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再其次,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也必将使“减负提质”工作更具教育内涵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