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特点
微课的融入,更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学现状的全面认识。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于一体的学科,它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课堂产生高效。然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却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还表现出实践能力欠缺,发散性思维不够等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学成效可想而知。而微课所展示的教学方式更直观、更高效,它的直观、有趣,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我们不少教师开始尝试着在课堂中运用微课,但事与愿违。有的教师运用微课没有起到预期的成效,究其原因,是他们夸大了微课的作用,让微课取代了教师的传统授课,让微课成了课堂的主导。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关于微课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趣味性――激发自学兴趣、能力
笔者认为,微课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它的课堂趣味性,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性思考,它能更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解惑的过程。另外,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而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我们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作一说明:大家知道,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分数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如果单凭教师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自学这一学习内容的任务。以下是笔者运用微课融入在这堂课中开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
1.熟悉学习单,明确自学任务;
2.带着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场景图――熊妈妈分饼;内容重点:(1)平均分;(2)分数各部分名称;(3)二分之一的理解;(4)分数的意义;
3.完成学习单;
4.反馈、讨论,解决疑点。
微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直观演示分饼的小游戏,从平均分4个、2个月饼给2只小熊,直到平均分一个饼时,发现不能按照原有的经验分,只能一人一半。这时,就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学习的需要,引出了分数。接着,结合分数的意义,再教学读写法,让学生边写边记边理解,明确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含义。最后,在微课中设计了在三个不同图形中画出二分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微课中还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环节,加强互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和平均分的关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的呈现,学生对于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微课的动画性更是促进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二、形象性――提高解题速度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有时碰到比较抽象复杂的题目,学生就无从下手,并有畏难情绪,那么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此时,微课就能帮助教师担负起这个任务,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形象化。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思考题)时,笔者出题:“同学们做早操,小明从前面数是第五个,从后面数是第四个,从左边数是第六个,从右边数是第三个,请问操场上共有几个人在做操?”刚开始接触此类问题时,学生如果单纯抽象理解该题,可能要思考很长的时间,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笔者在让学生尝试几何直观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专门制作的微课动画,对题目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形象地看到:开始出现小明,接着出现从前面数是第五个,从后面数是第四个的一列人数,然后出现从左边数是第六个,从右边数是第三个的一行人数,最后显示全部的做操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列出算式:5+4-1=8(人)、6+3-1=8(人)、8×8=64(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在以后面对该类问题的时候,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会有效提高。
三、灵活性――提高思维能力
微课在课堂上的运用,时间上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微课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微课的时间,让课内、课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1.课前微课――引领学生跨入新知大门
新知识,新内容,在课前的预习自学阶段,学生有很多疑问,也不知如何把握自学重点。此时的微课就担负起答疑解惑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例如在预习《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不理解,他们会想: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小数加减法”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就能解除疑惑,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算法和算理。
2.课中微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结合微课展示,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以及教师的教学,已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仅仅局限在画教材中所呈现的“正”着摆放的平行四边形上下平行对边的高,而对于左右平行的对边以及随意摆放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可能画错。因此,当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探究,进行尝试、交流、解决,再通过微课视频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最后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解决教学的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优化”的过程,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微课的功能。
四、课后微课――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度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课后微课,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创新度,这也是课堂延伸的一个新思路。例如学完“认识时分秒”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认识钟面》,首先介绍钟表的历史,然后出示问题:钟面怎么制作呢?接着进行实际操作讲解,使得学生知道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提高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