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把握地理课堂,提高地理素养

发布者:张亚珍     发布时间:2023-05-16 浏览数( 0) 【举报】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再加上地理在有些人眼里被冠以“副科”,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对教师来说,面对这种现状,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将书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听,而是依据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抓住问题,结合实际,地理课堂应是合作、灵动、高效的课堂,培养的应是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清晰,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怎样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学起来得心应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过不断摸索,我有如下体会: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乐趣。

导学案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导航和定位仪,“导”是其主要作用,因此,编制导学案要特别精心,在导学案中,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典型事例,图片等的应用,其它如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等的应用,都需在编制导学案时予以考虑,比如: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学习《中国的地形》这节课时,我课前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我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操作者、发现者与创造者的角色。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相互的合作交流获得结论。如果把“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例如:在《中国的地形》这节课中,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气候、河 流、交通、经济有什么影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幅《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图》,图中有相应的信息:三级阶梯分布、海洋上空水汽沿三级阶梯由沿海深入内陆、河流由高往低流、并提示学生河流沟通东西方交通,交通便利经济则发展。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各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期间,我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学生们达成共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教育,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通过知识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拓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中学生活泼爱动且兴趣广泛,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教学中应不断的利用外界事物进行刺激,而地理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利用这个优势进行旁征博引,学生能够体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知识渊博的表现。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随即教师引而不发的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迫不及待的寻根究底。实践证明,每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由无目的要我学转变为有目标的我要学,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教学中,需要把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讲学生身边的地理、讲对学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懂得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