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发布者: 马燕    所属单位:鹤壁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发布时间:2023-07-24    浏览数( -) 【举报】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度

1)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影响:中国从“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

 

2.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最高统治者下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土地和人民。

3)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4)义务与权利

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评价

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的整合与交流,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6)崩溃

时间:春秋战国。

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表现:楚王问鼎 、诸侯争霸。

2.宗法制

1)目的:稳定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影响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导致了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关系出现。

3.礼乐制度

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

2)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

3)表现:仪式、器具、称谓。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一)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郡县制出现,中央集权逐渐确立。

(二)诸侯争霸兼并,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改革或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魏文侯)秦国:商鞅变法(秦孝公)楚国:吴起变法(楚悼王)赵国: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燕国:任用乐毅等进行改革(燕昭王)韩国:申不害变法(韩昭侯)齐国:管仲改革 (齐桓公)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 统一的秦朝

1.建立: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建立秦朝。

2.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局。

(二) 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1)官职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军事实际控制在皇帝手中,虎符制度)。

2)作用①分散相权,加强皇权。②减少君主专制决策的失误。

2.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选官制度: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政治制度演变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标志着贵族政治(世袭制、世卿世禄制、血

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3)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后世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基层政治制度

1)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乡有三老(掌教化)、有秩和啬夫(管司法和赋税征收)、游徼(管治安)。

3)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捕盗贼等工作。

4.其他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小篆)。③修驰道。④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

 

. 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一) 西汉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加强

1)汉初:继承三公九卿制,丞相独揽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其担任尚书令、侍中、侍郎,参与决策,三公九卿为外朝, 负责执行。

 

2.中央集权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刘邦错误地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2)汉景帝:实行“削藩令”,导致“七国之乱”。

削藩令:削藩是削夺诸国的封地,间接削弱藩王的势力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3)汉武帝:“推恩令”。

推恩令即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②措施: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也可继承一定土地。③效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监察制度: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标准:汉武帝时期推行由下而上举荐人才的选官方式,标准是孝、廉。

2)作用:为西汉的强盛提供了人才条件。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方式: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设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

3.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4.评价:后期家世成为主要的选拔标准,出现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弊端,促进了门阀政治的 发展。

(三)隋唐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1)时间:魏晋时期出现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隋朝确立,唐朝完善。

2)分工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封驳审议。

尚书省(执行机构):执行政令。

3)意义

①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官制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唐代的中央集权

1)地方设节度使: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享有很大独立性。

2)结果: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中期“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3.科举制度

 

1)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③唐朝加以完善。

④宋朝规模扩大,进一步完善。

⑤明清,“八股取士”。

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

⑦清末“新政”期间,废除科举(1905年)。

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制艺"

2)影响

①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利于社会公平。

③将人才的选拔、官吏的任免由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打击了门阀政治,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读书重教的社会风气。

⑤后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遏制创新。

 

(四)宋朝的政治制度

 

1. 君主专制加强:二府三司

1)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驶宰相职权。 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宰相行政权。

2)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最高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丞相,分宰相军权。

3)三司为最高财政机构,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分宰相财权。

 

2.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收兵权归中央,收精兵归禁军。

行政:文官知州、县,通判来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上交中央,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地方财政转运使负责管理。

社会:扩大完善科举制,重文轻武。

2)结果: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过分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五)元朝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

1)一省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力过大)。

2)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3)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2.中央集权

 

1)行省制度

①“腹里”: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

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③行省地理划分犬牙交错,无山川险阻可依。

④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

⑤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地位: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宣政院:中央机构,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事务,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明清的政治制度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中书省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内阁

1)历程

①废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

②明成祖朱棣选拔官员入职文渊阁,内阁制度确立。

③明宣宗时内阁获得票拟权,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最终的批红。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内阁权力进一步扩大。

2)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限。

2.南书房:康熙帝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物。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

足鼎立。

 

3.军机处

1)产生:雍正皇帝为加强皇权和及时处理西北战事设立,后成为处理各类政务的中枢机

关。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

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参与决策、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4)意义: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