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11-19 2018-12-30

所属范围:通识--教师要拥有德为先、爱至上的情怀与品格

作业要求: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11-19 — 2018-12-30

作业要求 :


作业题目: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作文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2.提交形式不限。 


     3.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梁申勇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杨长成    所属单位:淮河镇中心学校    提交时间: 2018-11-28 18:16:40    浏览数( 0 ) 【举报】

第一部分  知识综述

    本课从社会经济角度阐述清朝前期的社会状况,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为清朝前期的兴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商业和内河运输发达。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来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宁(南京),更加繁华。以盐业为主的扬州,丝织为主的苏杭,外贸为主的的广州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江苏,浙江的丝织业,广东的炼铁,云南的炼铜,江西的制瓷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样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清朝的经济也在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

    本课前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前提,后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进而国力强大,秩序稳定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里既反映出清朝初期的发展,又折射出走向衰败的原因。

     教材附有多幅关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介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借用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实物等,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打破教材编排格局,按商业、农业、手工业、人口的顺序进行学习,以图激趣,引入新课,由果索因,导出农业手工业的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异同、联系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通过图片文字、图表,了解历史信息,多种途径感悟历史,形成历史表象,经过归纳、分析、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逐步展开教学。

第二部分  课标要求、教材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思考清朝前期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盛世滋生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清朝前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和过去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 晋商,微商,也得到发展。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旺局面。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讲述时应抓住恢复的原因和发展的表现来讲。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除了教材提到的统治者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外,还应引导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从政治,政权稳定角度加以思考。当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也是分不开的。

农业发展的表现,可以直接用具体的数据说明耕地面积的增长和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清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首先,应清楚讲述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例如: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泇庆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曾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手工业方面,教材在对传统行业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主要强调手工工场有一定的发展。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清代纺织图),从规模和人手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适当点出雇佣关系与分工合作,让学生对手工工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商业发展的表现,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一是在全国范围内,从农村集市,小型工商业市镇到全国性大城市的商业繁荣。教师根据本地教学实际,可以结合有关清朝商业发展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个一时期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较为感性与直观的认点。在了解晋商,薇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突出两点:第一,大型商帮的兴起是清朝商业繁荣的结果,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使得一些商人积累的巨额的财富,形成的资本雄厚的大商帮;第二,这些资本雄厚的商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经营着全国各地间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清朝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教材从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了叙述。

    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一个是清朝前期100多年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状况,教师要用具体的数据突出人口增长速度之快。人口从清朝初年的42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到3亿,100多年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占全球人口的1/3.

接下来,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弊端:首先是人地矛盾,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其次是社会压力,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学情教学过程设计

             

                  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图片《盛世滋生图》欣赏,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盛世滋生图》,这副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用24年时间所创作的一幅名为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从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前期怎样的社会状况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学生看图了解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局面,图片欣赏,创设学习情境,据图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欲望激起,踊跃积极。

   阅读p96-97文字思考:1、清朝前期商业发展表现如何?

表现①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在学习此节内容时,结合书中《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及《前门街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进行了哪些商业活动?苏州繁华表现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对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达有直观的感受。

    表现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新课学习以商业--农业--手工业--人口为顺序,打破教材排序传统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图文探究学习历史知识。

2、探究:哪些因素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这一问题探究,自然过渡学习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掌握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学习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4.意义: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学习此节内容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认识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读图和教材相关史料结合,分析概括农业发展的特征。

三、学习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图区别异同,认识手工业发展变化。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个重要表现。

2.带来的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学习此节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来举例说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众多问题。例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还带来诸如交通、教育、卫生、就业、“未富先老”“温室效应”等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在历史学习的同时注意关注、分析现实问题,能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设计以下图示,让学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附件

  • 随县淮河中心学校徐立友七年级历史第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ppt 下载 预览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