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李红艳 所属单位:黑龙江大学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9-06-13 浏览数( -) 【举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其中,教师所处的引导者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导”应融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导”更应适时、适度。适时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角色,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介入和调整幼儿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适度是指当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应充当一名“二传手”的角色,在接到来自幼儿的求助信息时,不急于将答案抛出,而是恰到好处地向幼儿提出有参考价值的问题,给幼儿留有思考和解决的空间,让幼儿成为问题最终的解决者。这样,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幼儿进行指导这一点,我颇有感触。 一次,我组织本班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小兔拔萝卜”,饶有趣味的儿歌、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下子激发起孩子们强烈参与的兴趣。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扮演“兔宝宝”的幼儿总是守候在“家”附近,当听到儿歌中“看呀,狐狸要来了”时,“兔宝宝”们一下子便纵身跳入旁边的“家”中。 以往,教师一般会马上终止游戏,命令式地提出要求:“小兔子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到狐狸洞旁边去拔萝卜。”但当游戏重新开始后,尽管“兔妈妈”(教师扮演)一再地鼓励“兔宝宝”要离开家去拔远处的萝卜,结果却是一样的:扮演“狐狸”的幼儿总是徒劳地无功而返。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兔宝宝”们的止步不前也并非没有道理,这样做正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孩子们很自然地认为离家越近就会越安全。但是,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活动目标却无法完成。 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幼儿主动地融入活动呢?我尝试通过改变玩具材料和场地的规划,以及在指导语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等具体措施,实现教师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适宜指导。 首先,我将原来同样大小的萝卜图片改成小、中、大三种不同的规格,并找来许多萝卜仿真玩具,逼真的造型、鲜艳的色彩给了幼儿极大的视觉冲击。随后,我把这些玩具萝卜“种”起来(将“萝卜”插入纸箱孔或沙土箱中),增加了真实感,使幼儿亲身感受“拔”的动作。 其次,在场地规划时,我将小“萝卜”放在离“小兔家”很近的地方,中“萝卜”放在稍远的地方,大“萝卜”放在“狐狸洞”附近,这样一来,“小兔子”要想拔到大“萝卜”,势必要鼓起勇气闯闯“狐狸洞”才行。 最后,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语要到位。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在设计语言时要考虑情节的需要,以游戏的口吻会便于幼儿理解。当“兔妈妈”带领“兔宝宝”充分活动身体后,首先进入到种有小“萝卜”的场地。教师说道:“宝宝们快和妈妈去拔萝卜吧!”孩子们会很自然地随声附和。拔回“萝卜”后,教师又设计语言:“这些萝卜怎么这么小呀?我们再去拔些大点儿的萝卜吧。远处就有大点儿的萝卜。”孩子们便会顺着教师手指的方向看,内心迫切地想要拔到这些萝卜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去拔种在“狐狸洞”附近的萝卜教师说道:“我知道狐狸洞旁边有一些萝卜又红又大,吃起来又甜又脆,谁是勇敢的孩子谁就能拔到这些大萝卜。”“我是勇敢的孩子,我能拔到大萝卜。”……孩子们跃跃欲试,一副蓄势待发的架势,他们不再考虑是否会被“狐狸”捉到,而是急于证实自己的勇敢。好模仿是小班幼儿最为突出的年龄特点,同伴的勇敢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种特定的游戏氛围之中。由此,整个游戏活动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顺畅地展开,丝毫没有令幼儿产生任何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体育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会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正是《纲要》精神中“尊重幼儿”这一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工作中我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才是教师的真正使命! |